不可跳过的最初准备
虽然这是老生常谈,但实验先制定计划能减少失败。即使遇到意外状况,也更容易应对。
整理收纳也是如此,第一步有必须完成的功课。直白地说(虽然残酷但必须强调),这个环节绝不能跳过——那就是“整理”。
丢弃不需要的物品,明确必须保留的物品数量。
若跳过这一步直接增加收纳空间硬塞,表面上看似暂时整齐,实则垃圾与必需品混杂,反而更难找到重要物品。
所谓“永远收拾不干净的家”,正是那些跳过这步就盲目添置收纳家具导致的恶果。“永远收拾不干净的实验室”同理,恕不赘述。
最初绝不能做的事:购买实验室收纳用品
社会上收纳技巧和用品信息备受关注,是因为人们总期待“买了这个,眼前杂乱就能立刻清爽整齐”。
确实,购物能带来新鲜刺激感。廉价的篮子或架子随便分类几下,就会产生已整理的错觉。但这样只会催生前文提到的“永远收拾不干净的实验室”。请记住:在整理完成并制定计划前,切勿购买收纳用品。
即便在五元店看到“似乎不错”的容器,也请忍住购买冲动,只记录型号尺寸。实在想买时,先考虑能否用吸头的空盒盒或囤积的快递纸箱替代(并非要求永久使用)。
谨防在整理前就掉入收纳陷阱。
不随便接收他人赠送的收纳用品
花钱购买收纳用品后,若整理完发现无物可装,这些抽屉、架子、箱子本身就会变成“舍不得丢的全新垃圾”。
比如研究员A前辈退休时,即便对方说“塑料抽屉不要了”,也切勿随意接收。必须明确“我具体要装什么”的目的。那些用品或许适合前辈的实验室,但可能与你的空间格格不入。
强塞别人送的收纳用品反而会让环境更杂乱。抽屉本身占据空间,不仅无法带来清爽感,还会导致本末倒置的混乱局面。
若已不慎接收或购买,请果断淘汰难用的旧收纳品,并警惕以下连环陷阱:
发现空隙就想填满(第一重沼泽)
↓
有了箱子就想囤无关物品(第二重沼泽)
↓
连空箱子都舍不得扔(第三重沼泽)
↓
整理箱子前需要额外收纳空间(第四重沼泽)
实验室难以开始整理的阻碍因素
即便注意以上要点,实验室整理仍存在特殊障碍。
只有掌握研究经费的负责人(PI)才能判断哪些物品未来可能用到。而这些能作“留弃判断”的导师们往往日理万机,“整理?现在没空!”的气场让后辈难以开口。
更棘手的是,当导师的办公桌本身就像灾难现场时,“想整理实验室”的提议听起来像在讽刺。
实验室物品可能涉及前辈、后辈、合作者甚至已离职人员的使用权。那些无标签抽屉里,从机械零件到谜之液体试管比比皆是。
这种整理工程将挤占实验时间→影响论文产出→危及学位获取...因此很少有人愿为舒适环境赌上学术前途。
即便意识到问题,也不知从何入手、如何定义“便利使用”。
沟通不足、时间匮乏、收纳知识欠缺,正是混乱实验室背后的真相。
现在动手可能是最轻松的实验室整理时机
研究人员可能拥有独立研究所,但多数人在新楼建成前就会退休或调任。
如果考虑到转到一个更混乱的实验室的风险,不如现在就开始动手整理,确保自己的实验室更整洁。
只要采用适合各自实验室的整理流程,其实能事半功倍。不必蛮干,获得导师支持后往往进展顺利。但动手前务必先制定计划。
保持实验室易用的步骤
1.通过整理减少需管理物品
彻底清理无主物品、离职人员遗留物
2.为收纳空间编号
例如,如果冰箱门内的隔层是分开的,可以为每个隔层编号,或者在地方上贴上临时标签。
 |
冰箱每层隔板标注子编号 |
在冰箱门粘贴布局图 |

所有抽屉标注字母+数字编号
这套“收纳地址系统”能大幅提升试剂耗材管理效率
若暂时无法全面整理,可先推进“编号系统”。对定位明确的物品直接标注名称或使用者。
3.制作空间布局图
制作一个布局图,标明每个区域的编号,这个表格可以贴在墙上。
4.制作存储物品清单
在整理过程中,记录物品的清单。
5.定点管理
在物品概述标签上标明每个物品的固定位置(例如:说明书、零件、试剂等)。
6.定期进行清点和整理总结
整理与实验异曲同工:制定计划,在试错中推进。
总结
整理就像实验一样,需要先计划,然后在实际操作中不断调整和尝试。
对于那些想整理实验室的朋友们,请不要单打独斗,和领导以及周围的同事进行良好的沟通,一起整理。整理好空间后,你可以更方便地收纳物品,并能在几秒钟内找到所需物品,创造一个舒适、便捷的实验室。这种“整洁的机制”是任何实验室都能实现的。
今日整理收纳小Tips:
· 先从整理起步
· 整理好再购买或接受收纳用品
· 为现有收纳空间编号
· 制作定位标签
· 建立长效机制,享受便利收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