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高产出的关键在于“环境”
——听说作为Co-LABO MAKE代表的您在东北大学攻读硕士的两年间,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8篇经同行评审的论文(此外还取得了5项专利、参加了众多国内外学会并共同撰写了多篇论文)。请问您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
古谷:这些成果绝非我一人之力所能达成。我深刻地感受到,能取得这样的成果,主要是因为所处的“环境”非常好,比如研究室内有多位专家、指导老师的人脉也很强等。
我本身就热爱研究,因此并不觉得辛苦。我经常通过Google Scholar和ScienceDirect等平台查阅文献,发现高引用文献就会追溯原文,在研究室中提议“这个想法怎么样?”,然后进行调查、采购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样品、进行实验、产出结果,并不断重复这样的循环。
在这个过程中,我身处的环境使我能够轻松获取诸如“谁对这个领域比较熟悉”“谁掌握了实验步骤和诀窍”“哪个实验室可以进行这个实验”等必要信息,并且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这才取得了成果。
一般来说,硕士阶段的学生既没有人脉,也没有经验。为了做一个实验,他们必须与其他实验室谈合作,预约实验、准备样品、获取反馈,往往需要耗时数月。而我则可以在一晚间制备结晶样品,隔天借用隔壁房间的设备进行评估……用几天就能完成一个实验周期,这是我成功的重要原因。
毕业后我选择进入昭和电工(现为Resonac)工作了5年,参与制造半导体(SiC)单晶晶圆的功率半导体项目。在试验工厂进行结晶生长工艺的开发,也在合作研究单位开展提升质量和生产效率的研发工作。虽然比学生时代辛苦了不少,但我也曾跻身公司年专利数前列,也算是有所表现。
——您作为研究者的职业发展可以说是一帆风顺。那么,您为何会选择成为IT创业者?
古谷: 因为我一直怀有“想更大程度释放日本科学和学术研究的潜力”的想法。
其实无论在大学还是在企业工作期间,我始终觉得“研究设备利用率低造成巨大浪费”。有时一台价值几千万甚至数亿日元的装置,一个月只运转2-3次,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同时我也注意到"企业研究者缺乏选择权"的困境。即使有了创意想立即实验,往往难以实现。向其他部门借用设备常因生产需求被拒,申请采购预算又被告知"今年预算已定",导致必要实验被迫推迟一年。种种束缚令人窒息。
我便想:“如果能将这些‘闲置研究设备’与‘需求企业’相匹配,不就能解决研发痛点的同时获得更大成果了吗?这不就是一个推动日本科技进步、非常值得挑战的课题吗?”这个想法成为了我创办Co-LABO MAKER的契机。
我本身确实很喜欢做研究,也有很多情感投入。但自问"为何喜欢"时,才意识到,我真正喜欢的是“发现具有新价值的发明,并将其实现”。对创业者而言,"创建新事业"与"取得研究成果"本质相同。正因为如此,即便起初有些犹豫,但创业之后我发现自己非常适合这条路。
研究设备不再只是“成本中心”,也可以变成“收益源”
——您在Co-LABO MAKER开展研究设备匹配业务后,有什么新的体会吗?
古谷:如前所述,从全体来看,大多数研究设备都处于闲置状态。有些设备由于无人继承研究,长期闲置甚至操作方法都无人知晓。
更可惜的是,研发部门被普遍认知为“烧钱的成本中心”。在BtoC领域,民宿、拼车、技能共享等“共享经济”概念已经逐渐普及。
研究设备其实也可以通过共享来实现收益化,具备成为“收益中心(Profit Center)”的潜力。对于这一点,值得大力宣扬。
——但另一方面,在实际推进中,是否也面临过认知壁垒?
古谷:是的。创立初期,当我向大学研究室或企业说明Co-LABO MAKER的业务时,经常被拒绝,理由是“从未有过研究设备共享的前例”或“尚未制定相关规定”。
遇到这种情况,我总会反问:“贵公司是否进行过与其他企业的共同研究?”大多数拥有研究设备的企业都有过类似经验。这时我就会解释:“Co-LABO MAKER是一种是共同研究的新形态。”并请他们依据现有合作规定进行提案,通常都能获得理解。
研究设备持有方通过免费刊登Co-LABO MAKER,就能获得委托研究项目,没有任何成本。而想要委托研究的企业,也能以远低于自购设备和自行建设实验体制的成本获得研究成果。对双方企业来说,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只要这个双赢循环能顺利运转,日本的科技就能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对“委托企业”“受托企业”乃至“日本科技”都三方共赢的事业。
自创立以来已过6年,Co-LABO MAKER已经实现了400多件成功匹配案例。借助研究设备共享撰写论文、开展新业务(如设立子公司)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已经取得了实际成果。
如今这个时代,已经从单靠一家企业解决问题,转变为“共创”来获得成果的阶段。然而,即便如此,我相信许多企业仍然处于“虽然觉得要做点什么,但不知从何做起”的摸索阶段。
日本的科研能力是足以引以为傲的,日本的研究人员也都非常优秀。但受国家预算削减等外部因素影响,日本科技在过去30年中被世界甩在了后头。
不过我坚信,日本的科技力量仍然蕴含巨大潜力。只要通过Co-LABO MAKER推动共创,日本科学技术的未来一定会更加光明。我们今后也会继续为日本的研发事业提供价值。
结语
古谷优贵先生从顶尖研究者转型为IT创业者的经历令人敬佩——他不仅凭借卓越的科研能力在短时间内产出丰硕成果,更敏锐地发现行业痛点,用创新模式推动科研资源共享,为整个研究生态创造价值。这种将专业背景与商业思维结合的开拓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与此同时,如果您所在的企业或实验室正需要高效、可靠的科研设备支持——我们亚速旺提供各类高端仪器设备一站式采购服务,品类齐全,专业团队全程支持,助您快速搭建高效研发平台。欢迎咨询选购,亚速旺将持续以优质产品为您的科研事业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