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的各位,大家好。

 

我实验室的留学生们,每次回国探亲或外出旅行后,都会很守礼节地给大家带伴手礼。大多是点心,不过去年去参加学会的印度留学生竟然送了我一座金光闪闪的名古屋城。而且还是一个存钱罐……为什么要送我存钱罐呢??他的真意至今成谜。

 

那么这次就来分享一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实验室成员相关的整理收纳小故事吧。

这张照片是哪间实验室?

 

在进入正题之前,先来看一张照片。↓

这可能不是日本,而是一间国外的实验室。

 

 

为什么这么说呢?最有力的证据是:
“试剂瓶被放在高处的架子上,却没有安装防掉落的防震杆。”

正是这个细节。

一位熟人看到照片后,还以为是我工作的地方,但并不是。

在日本实验室出现这种情况是难以想象的,安全检查时一定会被首先指出。可照片里却没人处理这个问题。

而且更奇怪的是,照片中的收纳柜几乎是空的,柜门也开着,看起来不太自然。

结论:这可能不是“杂乱的实验室”,而是“搬家前的国外实验室”。

为什么不是搬家后的状态呢……(因仔细观察照片导致本段篇幅膨胀三倍,故省略后续分析)

好了,现在进入正题。

 

来自没有防震杆国家的人们

在没有地震的国家,安全意识和日本不同。
以下是2个相关例子:

 

案例1
一位在瑞典研究的同事的观察报告:

“实验室的架子是从宜家买来的,没有固定在墙上,也没有防落杆。什么都往高处放,实验台反而很很整洁。”

案例2
德国实习生的发现:
在日本三个月期间拍摄的"日本罕见物品系列"照片中,赫然出现了↓↓

 

 

防震杆(原来如此~因为没有地震所以不需要这种东西)

通过以上2个例子可以得出结论:

地震措施并不是“世界共识”

(至少在瑞典和德国不是)

由此引申出一个有趣的假设:

“来自无地震的国家的人,脑中没有防震意识”

 

不整理的人反而成了榜样?

 

有位来自海外的博士后研究员把几个容易倒的玻璃样品瓶直接放在实验台上,没有用架子或盒子装着。

我觉得:这些玻璃瓶还是放在盒子里比较好。不仅稳定,擦实验台的时候也方便。

我出于好心建议:"用盒子装起来防震,打扫也方便",却得到这样的回答:

"教授没说过要整理,前辈也这么放的"——说着指向旁边积着薄灰的实验台。

也就是说,他以为照着身边人的习惯做就可以。

原来邻座就是“榜样”啊……

了解地震可怕的人们,请成为留学生的好榜样吧。

光靠我一个人的好心劝说,是说不动他们的。

 

明明写了标签却看不懂

 

我们实验室里有一半以上的成员是来自海外的研究人员或留学生,因此经常用英语交流。但写字时通常会用最熟练的母语,所以我有时候看不懂他们写的字。

前几天整理实验室冰箱时,发现一个用阿拉伯字母标记的样品管。虽然看不懂试剂名,但只要知道是谁的,就可以问他“这是什么?”还能处理。

可也有“写得很清楚却不知道是谁的”情况。

有个试管架上几个月来一直放着写了“Xi”或“X”的试管,我一直以为这是"待废弃的打叉标记"。

结果这是中国同事写的姓氏.....恕我眼拙。

 

办公室里潜藏的危险

 

“办公室没什么危险吧”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比如放在书架上的厚达10cm的专业书籍(几乎是摆设),一旦掉下来砸到头,后果不堪设想。即使书架本身固定在墙上,书还是可能掉下来,不可掉以轻心。

还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办公室的茶柜。

上层放着茶叶和咖啡,进公司第一天被告知“可以随便喝”。老板小声说了句:“(可能有些陈年旧货)但应该还能喝。”(括号部分当时没听清)

我于是喝了越南带回来的速溶咖啡,结果超级甜,甜到让我怀疑“每天喝这个会不会生病”。

因为太甜,无人问津,导致它几年间一直静静地躺在茶柜里。

还有中国留学生送的茶叶,虽已过期却因"特意带来的心意"而舍不得扔。这和"舍不得废弃试剂"的心理简直如出一辙。

 

抽屉里遗留的棘手物品

 

抽屉里遗留的棘手物品

新显微镜入驻共用实验室时,发现最合适的下层抽屉已被不明物品占满。经调查:

·标着"20160408"的塑料管

·英文笔记显示原主人是外国人

·推测是2016年做实验的学生,现在应该已毕业

 

由于没有明确署名,既无法确认身份,也查不到去向。更麻烦的是,这些实验物品可能含有不明成分,处理起来很棘手。就像无人继承的空屋问题,最终只能原样保留。而显微镜配件只能委屈地住在三歩之外的隔壁抽屉。希望大家引以为戒,务必养成标注姓名的好习惯,也要提醒海外同事这样做!

 

总结

 

• 防震意识并非全球共识
• 请为留学生树立好榜样
• 注意办公室食品保质期
• 督促所有人标注物品归属